(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 通讯员 李雨萌 魏金风)今年暑期,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组建6支“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分赴襄城区、谷城区等地,结合专业特色开展实践活动,让青春在基层绽放。
“卧龙・青耕”乡村振兴促进团“红旅茶韵”小分队,在辅导员李雨萌与专业教师何珍的指导下,以“红+绿”双向赋能为抓手,推动专业学识与公益服务在乡土间融合。
“汉水童行”志愿服务队在王丽莎博士教师指导下,深入擂鼓台社区开设爱心托管班。依托地理科学专业,设计家乡地理认知、环境观测等特色课程,融入环保教育、非遗传承内容,引导孩子们认识家乡、理解人地关系。
“红色种子”志愿服务队走进襄城区中山巷社区,聚焦儿童关爱,开设红色教育、趣味物理、非遗体验等课程,将文化知识传授与红色基因传承结合。
“星澜光”志愿服务团队赴襄城区牌坊村支教,以“五育融合・乡土赋能”为理念,开设自然笔记、生态保护等课程,18天里让孩子们在探索自然中启迪智慧。
“麦穗”志愿服务队在东津新区史台社区,围绕“携地理科普之力,绘社区成长蓝图”主题,开展地形地貌探索、气候现象解析等活动,打造生动的地理实践课堂。
“锌火青春・地韵逐光”南漳沃土智行团,在马婷婷和刘双圆两位博士带领下走进省地质局第八地质大队,深入野外试验田,了解南漳土地质量评价及富硒农产品发展情况,让知识从课堂走向田间。
资环学院党委副书记黄文表示,团队立足专业特色,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社会实践融合,在实践中深化专业认知、提升能力本领,在志愿服务中彰显新时代青年担当。
审核:黄文
责编:卜润慧 汪萃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