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闻网
  • English
Cinque Terre
Cinque Terre

校园新闻

首页 > 校园新闻 > 正文

【中国教育报】湖北文理学院:四跨融合 培养交通大类复合型人才

作者: 发布时间:2025-10-29 阅读量:


随着《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的深入实施,交通行业正加速向现代化、智能化转型升级。智慧交通、车路协同、网联出行等新兴领域的快速发展,对掌握“车端、路端、云端、网端、图端”全链条知识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提出了迫切需求。湖北文理学院紧密对接国家战略需求与区域产业发展趋势,依托交通与运载学部,积极探索复合型交通人才培养新路径。通过构建交通大类“四层递进”知识体系,实施“四跨融合”培养模式,打造“‘五育’践行”育人机制,实现了专业教育与“五育”的深度融合。该模式有效解决了以往交通类教育中“跨学科知识融通不足、综合能力单一、‘五育’融合薄弱”等问题,推动人才培养从单一能力输出向多元能力集成转型,为智慧交通产业高质量发展持续输送复合型人才。

“四层递进”知识体系:夯实交通跨学科基础

面对交通行业智能化、网联化的发展趋势,传统以单一学科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已难以适应行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湖北文理学院聚焦智能网联与车路协同两大前沿方向,打破学科壁垒,重构交通大类知识体系,构建“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交叉—专业实践”四层递进课程体系,推动人才培养从“学科教学”向“系统赋能”转变。

在专业基础阶段,强调“宽基础”,强化信息技术、数据分析与数理逻辑等通识能力,开设“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概论”“数据库系统及应用”“大数据处理与分析”等课程,夯实学生的数字化认知与工程思维之基;在专业核心阶段,突出“精方向”,精准对接交通工程、车辆工程、智能物流等产业需求,服务智慧交通关键环节;在专业交叉阶段,注重“强融合”,设置“自动驾驶技术”“智能建造理论与实践”“网络安全与智能感知”等跨学科课程群,提升学生的系统集成与创新能力;在专业实践阶段,强调“重应用”,通过“智能网联系统综合实训”“车路协同虚拟仿真”“智慧交通企业项目实践”等环节,促进理论知识向工程能力转化。

自2023年以来,学校累计开设交通基础类课程10余门、专业类课程10余门、交叉类课程20余门,覆盖学生4000余人次,为培养学生跨学科认知与工程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四跨融合”培养模式:赋能交通人才多元发展

湖北文理学院立足襄阳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面向智慧交通“车端、路端、云端、网端、图端”全产业链,创新构建“四跨融合”人才培养模式,从“跨空域、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四个维度系统设计育人路径,推动人才由单一知识接受向多元能力建构转型。

在跨空域方面,构建时空互联、个性化教学与虚实贯通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线上线下课程资源,覆盖基础、专业与跨学科知识模块,突破传统课堂限制。借助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人机协同指导,精准识别学生知识掌握情况与能力倾向,动态生成个性化学习路径,有效提升学习主动性与教学效率。依托校内外实验室与校企实践基地,打通仿真模拟、实验训练与工程应用环节,实现从课堂到实践的闭环培养。

在跨学科方面,实施“1+3”科创贯通培养模式。学生第一年在原专业接受通识教育与学科基础训练,第二至第四年经选拔进入湖北科创学院(隆中)学习,通过项目引导课程培养问题意识,参与真实产品开发锻炼设计与工程实践能力,结合企业实践与创新创业项目强化成果转化与创业孵化能力。

在跨区域方面,推行“2+1+1”校校联合培养模式。学生前两年在校内完成专业核心课程与实验实训,夯实学科基础;第三年进入合作高校联合培养,参与科研项目与跨学科协作,提升研究能力与团队协作水平;第四年开展科研训练与课题攻关,注重原创研究及成果转化。

在跨领域方面,实施“3+1”产学协同培养模式。学生前三年在校系统学习“交通工程”“智能交通系统”“车路协同”等课程并开展实验实训,筑牢理论与技能基础;第四年进入企业参与真实项目、工程研发与成果孵化,强化实践能力与产业应用能力。

“四跨融合”培养成效显著。目前,学校已建成科创实验与创业基地10余个,孵化项目年产值超千万元;与合作高校共建课程30余门,联合开展科研项目60余项;组建百人校企教学团队,开发产教融合课程20余门。

“‘五育’践行”特色路径:德智体美劳一体化协同育人

湖北文理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创新构建“五育”一体化育人路径,打破思政教育、专业学习与社会实践之间的壁垒,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实现“五育”深度融合与全链条贯通。

学校以服务学生成长为中心,建设“一站式”学生社区平台,打造“德智体美劳”五个线下实践教育园区(以下简称“五园”)。利用“校园号”数字赋能,构建“五育”活动集成枢纽,统一发布活动信息,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理。各园区年均发布活动700余次,参与超6000人次,形成可量化、可追溯的“五育”并举实施机制。

“五园”协同赋能学生全面发展:“德园”聚焦国学经典与思政教育融合,开设“交通强国战略”专题讲座及“交通发展史诗与典故”系列分享会,累计吸引3万余人次参与;“智园”依托湖北科创学院(隆中)平台,融合创想、创意、创作、创造与创业环节,组织智能车、交通运输科技、电子设计等竞赛,学生年均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1500余项;“体园”整合校内场馆与社团资源,构建完善的赛事体系,常态化开展“交通杯”排球赛、足球联赛等体育活动;“美园”依托“石榴籽”驿站,持续开展“格桑花”“雪莲花”支教培训以及文化交流活动,常态化组织线上授课帮扶及“智能网联汽车”科普活动,举办“传承红色精神,赋能物流发展”等特色项目;“劳园”开辟交通“躬耕园”作为劳动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与耕读体验与生产劳动,弘扬艰苦奋斗、热爱劳动的精神。

湖北文理学院创新构建的“四跨融合、‘五育’践行”交通大类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通过跨空域、跨学科、跨区域、跨领域的协同培养,结合“五育”并举育人路径,突出跨界融合与个性化发展,培养具备创新思维、技术应用与工程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智慧交通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该模式不仅推动了交通类专业教育的结构性改革,也为地方高校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支撑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湖文经验”。

(吴超仲 汪云 陶宝泉 陈铭)

原文链接: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5-10/29/node_144747.htm

最新内容

热点内容

推荐内容

学校地址:湖北省襄阳市隆中路296号

邮政编码:441053

电  话:(+86-0710)3590876   3591876(传真)

接待/接访电话:0710-3593296(24小时)

版权所有:湖北文理学院

备       案:鄂ICP备17002353号-1 鄂公网安备 42060202000064号

维护制作:党委宣传部